离开家的第一步:谈谈幼托班的挑战
“奇怪,我家娃在家可听话可开朗了,为什么一到幼儿园就扭扭捏捏?”
“一说要去幼儿园就哭,是不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?”
幼托班是孩子离开父母怀抱,与社会进行比较正式接触的第一步。尽管幼托班还称不上是正规的义务教育阶段,但毕竟是孩子生命中第一次从家庭过渡到全新的社会环境。
在其中,必然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,也自然会面临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挑战,家长也由此会产生很多担忧。
图 源 | pexels
01
幼托班的优势
当看着自己怀里小崽,不久就要被送入一个陌生的环境,很多父母的心里似乎都有一种“把小羊羔扔进大森林里”的纠结。
虽说新的环境里并没有大老虎大灰狼,但谁知道小羊羔饿了会不会大声喊叫,冷了会不会自己御寒呢?
其实早在70年代,学者们就从各个角度开始了对孩子首次离开父母,进入幼托环境后的研究。
总的看来,较早接触幼托环境的孩子,与非幼托环境里成长的同龄人相比,前者在非父母照料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快乐,他们更倾向于同伴互动,更善于交际,与同龄人相处时的冲突也较少。
而且,在与环境的交互中,会产生更多建设性的、互利互惠的思考模式。
图 源 | pexels
而从神经学角度来说,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。
与学龄前孩子相比,年龄较小的孩子的确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幼托环境。据观察,在进入幼托班3个月后,幼儿的行为变化其实不大。
但在幼托班5-6个月后,孩子的神经系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,尤其是他们身体里的皮质醇水平相比在家中,要显著增高。
我们知道,当孩子感到压力时,大脑会通过释放压力荷尔蒙(也就是皮质醇)作出反应,从而激活身体的压力反应。
而在幼托班中,如果孩子的压力反应能够被老师积极响应,并得到支持和舒缓,压力就会被缓冲并恢复到基线水平。
这样一来,孩子就发展出了应对压力的能力,培养出主人翁意识,愿意去主动认识新朋友、接受新事物以及克服恐惧和挑战……
图 源 | pexels
02
幼托班的挑战
那么,既然谈到了压力,这也可能是父母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了。
孩子在进入幼托的年龄,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育,基本上是白纸一张。别说识别和规避环境中的压力了,有时就连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反应,都不一定能表达得出来。
比如身体上的不适,疼痛、疲劳、寒冷、饥饿和过度刺激,以及与父母和照顾者的分离,都可能是导致孩子压力原因。
甚至有的时候,高亢和新奇的声音也会刺激到他们,增加他们的压力。在孩子表达能力有限的情况下,更加需要父母和老师去观察他们的行为,留意孩子行为上的一些迹象,例如:
无法控制地哭泣
表现出奇特的动作(例如在哭泣时身体呈现一个姿势)。
正常时间难以入睡
吸吮拇指
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
避免目光接触或拒绝表达自己的感受
上文提到的压力荷尔蒙,也是一把双刃剑。当它能够起到好处地被消解,孩子就能启动自身的人格发育,而当然被忽视,或无法得到处理,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成长发育的“毒素”。
所以,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以上现象时,也许说明孩子存在一定的压力。虽说并不一定到“毒素”的程度,但至少说明孩子在幼托班的生活需要被进一步重视和关照,以及他们的心里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小压力,需要父母和老师来帮助排解。
图 源 | pexels
03
常见的压力和“新鲜”的发现
也许父母会构想出许许多多孩子可能面对的压力。但总体来说,幼托班孩子的压力无非就是两大类:
1. 面对新环境、新事物、新照料者的不适应。尤其是对陌生人的抗拒,通常在7-10个月时达到高峰。
2. 与父母的分离焦虑。这应该是每位父母都会经历的,当离开孩子时,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,经常表现出哭泣、害怕等状态。
分离焦虑在14-18个月左右达到顶峰,大一点的孩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(这里可以参看文末相关阅读)。
回到开头的两个迷思。不少家长在察觉孩子的行为变化,或者压力状态之后,容易先入为主地去构想一些问题,甚至是一些场景。由此又会引发新的担忧。
其实,孩子进入幼托环境后很多的变化,和家长所设想的并不一样。一份来自欧洲的研究报告,也许能够解释家长所存在的若干个迷思。
第一,在刚刚进入幼托时,安全型依恋的孩子,被发现相比于不安全依恋的孩子,对照料者(老师)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负面情绪。
简而言之,孩子在家与父母的互动特别好,到了幼托班反而可能会焦虑。这也许是因为安全型的孩子,习惯了从他们安全依恋的照料者(父母)那里得到最及时、最多的支持和关照。
所以,在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,发现自己无法从老师那里得到像父母一样的关爱,引发的焦虑感也会更高。
提示:家长千万别以为在家是个乖宝宝,到了幼托班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不哭不闹了。
第二,研究没有发现孩子的消极情绪,与他们与照顾者或同伴的互动之间的明确的关联。
我们可以理解为,孩子的负面情绪,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自身对环境的适应,而并非来自于他们与老师、同学的互动。
提示:当发现孩子有压力或者负面情绪,先别急着去责怪老师或同学哦。
第三,随着时间的推移,孩子与同伴的互动会开始增多,而与老师的互动会相对减少。
这很可能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新的环境中,老师可能会认为孩子已经开始适应环境,因此提供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会减少,转而让他们开始和同龄人互动。
提示:不需要总是去问:老师今天教了什么呀?老师有没有带你上厕所啊?孩子从与同伴的互动中,往往能学会更多的东西。
图 源 | pexels
04
为上幼托做好准备
虽说幼托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必由之路,然而面对孩子迈向外部世界的第一步,家长还是应该做好很多的铺垫、缓冲和应急工作。
先要学会奠定一个基础
在准备入幼托班前,多和孩子谈论幼托班的情况。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已知及未知的情况。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事先参观。
如果孩子到了可以沟通的年龄,可以和孩子谈谈他最喜欢的游戏(比如幼儿园的滑梯)、环境的布局(是小南瓜班,还是小袋鼠班)等等。
做好沟通
与老师做好沟通,保持畅通的联系方式,并且与家人(例如伴侣)制订好一些应急计划。例如孩子如果在幼托班哭个不停,谁可以在最短时间去接孩子等等。
给予信任
幼托班的事,无需过多干预,给予老师和孩子最大的信任。即便是面对孩子便溺、哭闹、与小朋友的冲突、擦伤等情况,也只需把其当成是“事件”来处理,无需过度进行渲染。
提前与孩子设计一个"告别"程序
比如亲三下或手指拉勾,不仅让孩子意识到这是短暂的告别,还可以带来一些幽默感。千万不要逗留太长时间,必要时可以让老师来协助(比如把孩子抱走)。
如果孩子理解力到位了(比如大班),可以把自己身上某个东西,如发夹或钥匙扣,留给孩子,作为一个小任务让其保管,接孩子时给予赞扬和鼓励。
给予安抚
回家后,如果发现孩子有压力,或存在其他顾虑。请让你的孩子呆在你身边,让孩子感到安全,同时提供大量的身体爱抚。
亲切的身体接触会触发大脑中几种消除压力的化学物质的释放,具有镇定的作用,并有助于关闭皮质醇的产生。
一定要温和而又明确地表示:爸爸妈妈已经知道了,会帮宝宝解决的。
父母要随时审视自己的压力
可不要低估孩子解读父母负面情绪的能力。研究表明,即便是新生儿,当他们的照顾者变得心烦意乱、或情感上激动、麻木时,其内心就会感到痛苦。
父母如果内心有压力,一定要先排解自己的压力,再来关照孩子。
图 源 | pexels
离开父母的怀抱,开始幼托班的生活,这是孩子人生中很大的变化。对家庭来说,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。
因此,做好该做的准备,剩下的就让孩子放飞自我吧。
徐桂凤医生在怡禾健康学院上曾主讲“宝宝入园宝典”主题的系列课,全面地讲解孩子入园这个话题,可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。
相关阅读
1.Budden, A. (2017, January 24). The first day at school: A Psychologist’s tip for parents. McPhee Andrewartha.
http://www.mcpheeandrewartha.com.au/first-day-school-psychologists-tip-parents/
2.Datler, W., Ereky-Stevens, K., Hover-Reisner, N., & Malmberg, L. E. (2012). Toddlers’ transition to out-of-home day care: Settling into a new care environment.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, 35(3), 439-451.
相关阅读